宏观质量研究杂志社
 
/ / /
 
 
期刊名称:宏观质量研究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国内刊号:CN:42-1848/C
国际刊号:ISSN:2095-607X
出刊日期:双月
期刊级别:
(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4.782
(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2.77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22)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版新刊入库;2022版A刊核心
 
《宏观质量研究》简介
《宏观质量研究》创刊于2013年3月。刊物的创立,与国家重大、急需、紧迫的质量问题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填补了宏观质量领域学术刊物的空白,为推进中国质量学术建设奠定了一项基础性工程。《宏观质量研究》目前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武汉大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来源期刊。
刊物的宗旨是创建中国质量研究的学术范式,构建质量研究的中国学派,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本土质量专家和学者;对世界学术形成具有一般性理论的新贡献,跻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一流学术刊物。
刊物倡导以国家质量管理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重点展开研究,对推动、引领宏观质量管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国家质量管理的智库功能。刊物所发多项成果受到国家质量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对标准体制改革等战略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其中有3篇文章获得国务委员王勇、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等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批示,而且这些成果很快在国家质量管理政策中得到体现,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显著。
本刊已覆盖全国所有“985&rdq...查看详情
 
/ 稿 / /
 
《宏观质量研究》投稿须知
《宏观质量研究》稿约
《宏观质量研究》创刊于2013年。刊物的创立,与国家重大、急需、紧迫的质量问题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填补了宏观质量领域学术刊物的空白,为推进中国质量学术建设奠定了一项基础性工程。
《宏观质量研究》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607X,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2-1848/C,国内邮发代号:38-453,国外邮发代号:Q9050,开本:大16开,双月刊。宏观质量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武汉大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来源期刊。
刊物的宗旨是创建中国质量研究的学术范式,构建质量研究的中国学派,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本土质量专家和学者;对世界学术形成具有一般性理论的新贡献,跻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一流学术刊物。
《宏观质量研究》是基于质量专业问题的跨学科综合性期刊。期刊的专业和战略定位是:集合中国乃至世界学者的研究力量,推动各学科在质量研究领域进行协同创新,从宏观层面探究中国质量生成的内在机理与规律,寻求治理中国质量的良方良策,为提升我国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本刊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尤其是转型时期国家面临的重大质量问题为导向,倡导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此展开跨学科研讨与攻关。所刊发的文章综合运用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国家质量发展战略、经济增长质量、教育质量、立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协同研究。在国家战略从“速度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型中,《宏观质量研究》浓郁的智库特色初步显现。其所刊发的成果有21篇次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王勇、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的重要批示,而且这些成果很快在国家质量管理政策中得到体现,直接推动了国家重要的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显著。
《宏观质量研究》恪守国际化、高质量的办刊理念,在多学科协同的专业化办刊团队的努力下,搭建了多个交流推广平台,在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进步显著,基本特色栏目如质量与经济、质量与教育、质量与法律等逐步形成,发文转载率不断上升,成为引领国内、国际宏观质量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宏观质量研究》立足宏观质量管理学科,通过向相邻学科的辐射与渗透,吸引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主题逐步向宏观质量聚拢,《宏观质量研究》作者队伍实力越来越雄厚,覆盖面越来越广,对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先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经济学泰斗谭崇台先生、中国行政法学会会长马怀德先生、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长蔡守秋先生、浙江大学“千人计划”著名经济学家熊秉元先生等,纷纷为《宏观质量研究》撰写颇具分量的稿件。
对每一位关心个扶持我刊建设和发展的读者和作者,我们一直满怀感激。竭诚欢迎质量理论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质量发展的人士,踊跃赐稿!
企盼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们一路同行!
地 址:武汉大学文理学部樱花大道老图书馆二楼
《宏观质量研究》文献索引及参考文献体例详解
一、文章当中的文献索引与注释方法
(一)基本方法
在文中引用文献(包括引用原文)时,不作注释(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而是在引用处加一括号,括号中注明:(1)作者姓名; (2)出版年份(不注月份),包括刊物的出版年份;(3)如有必要,注明页码。
几种具体情况:
(1)基本方法举例。
例:这就是有人所说的“短期行为”(李四,1989,第34页),……。
(2)不需注作者,也不需注页码。
例:这一点张三(1990)已经有所论证。
(3)作者引用自己的文章,也需注明人名。
例:笔者曾对此做过说明(王五,1987)。
(4)正文中若直接出现作者姓名和文章标题,可只注出版年份及必要的页码。
例一:这就是程虹在《宏观质量管理》(2009)一文中所论述的。
例二:张三在《论需求》一文中指出:“需求是经常变化的”(1990,第57页)。
(5)同时引用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中一起注明,不同作者的文章用分号分开。
例:不少人都曾指出(张三,1987;李四,1990),……。
(6)同时引用一位作者的多篇文章时,可在一个括号内注明。
例:王五曾多次指出这一点(1987,1988a,1988b,1990)。
(7)中文合作撰写同一篇文章的只有两个作者,他们之间用顿号而不用“和”。
例:这一点,还有其他研究者指出(张三、李四,1990)。
(8)中文合作撰写同一篇文章有三个及三个以上作者的,在文章当中只列首位作者,后面紧接着“等”(文后参考文献则要求所有作者列齐全)。
例:这一点,还有其他研究者指出(张三等,1990)。
(二)译文与外文文献注释方法
(1)引用中译本文献,文中仅注明:作者的中译名;中译本的出版年份;必要的页码。
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剩”(约翰, 1990,第4页)。
(2)引用外文原文文献,在文中直接注原文人名(人名一般只注姓,不需要名),不必翻译。
例:这就是有人分析过的“短缺”(David,1985,p55)。
(3)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分别注中文与外文。
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张三,1988;John,1989)。
(4)英文合作撰写同一篇文章的只有两个作者,他们之间之间用“and”连接。
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David and John,1989)。
(5)三位及以上作者只写首位作者,后面用“et al.”(注意al.一定要加实心点)。
例:不少人就此作过论述(David et al.,1989)。
二、文后参考文献编排方法
(一)基本方法:每篇文献按以下顺序注明
(1)作者(们)的姓名(按姓氏拼音的第一个拉丁字母排序)。
(2)出版年份(若同时参考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几篇文章文献,在年份后加注字母a,b,c等)。
(3)文献名。
(4)出版者或刊物名称(若为论文集,要注明,并注明编者)。
(5)第x卷,或刊物期号。
(6)第xx-xx页。
例:张三,1989:《论市场》,《经济研究》第8期。
例:李四,1991a:《论计划》,经济出版社。
例:李四,1991b:《论计划与市场》,载于王五编《计划与市场》(论文集),经济出版社,第59—69页。
(7)所有中文参考文献必须同时翻译成英文,作者拼音不用缩写。
[1] 杨天宇、曹志楠,2015:《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原因是“结构性减速”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Yang Tianyu and Cao Zhinan, 2015, Is China’s Economy Structural Decelerating?,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4]
(二)译文文献编排方法
(1)译文文献以作者的中文译名打头,再接出版年份。
(2)出版年份仅注所引文献中译本的出版年份。
例:约翰,1978:……。
(3)译文文献的中文标题。
(4)在文献名后可注明“中译本”。
例:约翰,1978:《论需求》,中译本,译文出版社。
(三)外文文献编排方法
(1)所引文献为外文原文,不论世界上是否存在该文的中译本,都可按外文原文文献处理。
(2)不管有几位作者,一律姓在前,并用逗号与后面的名隔开;名用缩写时,必须用实心点标明;姓名必须首字母大写。
(3)若有两位作者时,第一位作者和第二位作者之间不需要逗号,直接用“and”连接;若有三位及三位以上作者,倒数第二位作者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用“and”连接(之间不需要逗号),其余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
(4)出版年份。
(5)文献标题。每个实词应首字母大写。
(6)杂志名或出版社。
(7)第x卷,或刊物期号。如果是杂志、书籍名称,用斜体表示;如果是出版社,保持正体。
(8)以上各项在同一行连续排列,中间用逗号隔开,具体格式见下面举例。
例:John, D., 1956, On Demand.,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Feb.,pp.15—25.
例:John,D., 1956, On Dem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例:Kydland, F. and Prescott,E., 1977,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5(2),pp.473-489.
例:Kydland, F., Prescott, E. and John, D., 1977,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5(2),pp.473-489.
(四)参考文献总体排序方法
(1)中文文献(包括中译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2)外文文献也按作者姓氏第一个字母单独排序。
(3)同时有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时,为整齐起见,中文文献全部排在外文文献之前。
三、关于其他注释
按上述方法注释参考文献时,其他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注释(如脚注),不受影响;所不同的是,在内容注释当中所涉及的文献,按正文中同样的文献注释方法加注。
点击在线投稿

 
/ / /
 
/ / /
 
 
/ / /
 
 
 
 

(c)2008-2018 聚期刊

 

本站产品最终解释权归JUQK.NET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